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教案

怀念母亲教案

时间:2025-03-30 08:23:06
怀念母亲教案15篇

怀念母亲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怀念母亲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怀念母亲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等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重点】

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渎,交流生字词。

2、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4、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

三、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祖国母亲的句子:

出示第一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出示第二句,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第三句,有感情地读。

2、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3、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作结。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课后作业。

怀念母亲教案2

【教材简析】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该文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生母及祖国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读写“真挚、寝不安席、频繁、朦胧、凄凉、斑驳、篇章”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透过关键词句感悟深沉的爱国之情。

过程与方法:生活迁移,逐步引领。

情感与价值观:感念母亲的养育之恩,体会季羡林旅居海外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体会季羡林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意真挚的爱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感念母恩

1、全世界,有且仅有一个称呼是相同的,你们知道这个称呼是什么吗?对,这个称呼就是母亲。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国别、不同语言的人们喊出了一个同样的称呼呢?(学生自由交流)

2、同学们,你爱你的母亲吗?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二、关注留守,畅抒别情

是啊,在我们成长的足迹中,无不倾注了母亲全心全意的关爱,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句唠叨、一声抚慰、一次等待……一切的一切,回想起来都是那么窝心,那么温暖。可是,因为种种无奈,我们不得不与父母分开,例如为了学业,我们在校住宿,一个星期才能与父母团聚一次;也有的父母,为了给你们一个更灿烂的明天,选择远走他乡挣钱养家,有时一年都见不到一面。同学们,与母亲分别的日子里,你想念母亲么?思念无法遏制的你,经常会处于什么样的情景当中呢?

三、品读课文,情感共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道出了全天下母亲对子女的牵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也刻画出普天下子女对母亲感激不尽的情怀。现在,我们打开课本第22页,默默勾画出季羡林与你心意相通的地方,记录下你和季羡林一脉相通的情感涓流 。不理解的地方也做上记号,一会我们共同解读季羡林的心声。

交流:

1、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之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痛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等词语表达了季羡林失去生身母亲后的悲痛心情。古语有云“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悲痛的事情,所以我们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尽我们可能孝顺他们,让他们幸福快乐。

2、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的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就是经常梦到她。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正是因为季羡林对两位母亲真挚的爱和浓烈的思念时刻萦绕心头,她们才会常常走入季羡林的梦中。

3、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季羡林独自漂泊异国他乡,心盈忧愁、思念,难免感到凄凉;但在孤寂的日子里,在故乡和朋友共同度过的美好日子、快乐情景,是她派遣孤独和思念的良药,想起这些,又怎会不甜蜜呢?

4、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个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这样的情景,可曾在你们梦中出现过?同学们,这份深沉的思念你会不懂吗?

……

四、精诚所至,母女重逢

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季羡林对两位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感动了上帝。上帝特赐她生母一颗还魂丹,准其真实地走进女儿的梦中,让母女重逢。同学们,现在你和同桌之间,一位就是女儿,一位就是母亲,想想你们的表演一定会惊天地、泣鬼神!

五、休书一封,尽诉心意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表演我们明白:“有爱就要说出来!”毕竟天人相隔的重逢只是无法企及的梦。有生的日子,还有什么比我们用真情真心去爱我们爱的人,用真言真语对她说出我们的爱更重要呢?现在,请同学们给妈妈写一封信,告诉她,你有多爱她,好吗?

怀念母亲教案3

教材分析:

……此处隐藏28848个字……们再次带着这种感情把这几段话读一读。(齐读)

5、播放歌曲,升华情感。

师:孩子们,是啊!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无论她身体是否健全,无论她是否一字不识,也无论她长得多么丑陋,她们都有共同的一点:那就是永远地爱和牵挂着孩子。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千千万万首歌颂母亲的歌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6、总结,拓展阅读。

同学们,母亲走了,留给作者的是永远的愧疚和悔恨,回去后有时间读读作者的作品《永久的悔》,相信会给你更多的感触,那么在这里老师想要对同学们说,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一样的辛苦,一样的'爱和牵挂着我们,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起好好学习,以良好的成绩来回报自己的母亲。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运用拓展资料法,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创设音乐情境,及品读、感悟重点句子,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感悟作者对母亲的那种深深的愧疚和悔恨及对生母的怀念的情感。

(二)品读感悟思国之情

1、导入: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2、探究文本,感悟内涵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①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②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③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④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______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⑤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3、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对关键词句的把握不仅理解了词语,而且理解了作者的心境,还达到读与悟的融合。让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联系实际进行想像,自己的情感与文中的情感引起共鸣,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突破难点。

三、回顾首尾,学习写法

1、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明确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2、课文运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表达出了作者真挚的情感,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在习作中我们也要学习运用。

(预设:学生齐读,在观察、倾听中明确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教材是个例子,教会学生写作。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你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有什么话要说吗?请写一写。

2、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对生母和祖国的热爱呢?

(预设:学生表情凝重,陷入思考,下笔成文。)

【设计意图】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升华情感。

附:板书设计

生身母亲

怀念母亲 真挚的爱慕 崇高的敬意

祖国母亲

【设计意图】此板书设计,一目了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总结】

对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很难深入体会作者这份真挚的情感。怎样缩短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距离呢?我经过再三思考,多方查阅资料。决定从三个角度寻找突破口:

一、从题目入手,抓住情感主线。

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抓住“怀念”一词问学生:“怀念什么意思?与思念、想念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初步明确作者对母亲的想念与思念是深切的沉痛的。再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一下子引入文章写作背景,让学生抓住了作者的情感主线,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借助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别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并通过交流感受,逐渐感受到季羡林对母亲的愧疚和对祖国的眷恋。

三、补充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随着学生的学习,我适时插入季老先生《赋得永久的悔》的几个片段,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原因,并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我结合课文内容,介绍了季羡林留学德国的一些经历,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复杂心情;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上完这节课,同学们都被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深深地感动了,有的同学甚至热泪盈眶,这也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怀念母亲教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